在碧海学校食堂,郑喜贵现场了解孩子们的伙食情况。 记者 金玉敏 摄
12月1日中午,在闻喜县东镇碧海学校,正值午餐时间,将近600人的餐厅里,师生们秩序井然地排队打饭,一个个安静地吃完自己的饭菜后,将没有一点剩饭的餐盘齐齐整整地放置在规定地方,再有序地离开餐厅。一个画面让人印象深刻:孩子们排队将自己的筷子朝一个方向轻轻地码放在白色盒子的一侧,如果发现哪根筷子超出了“队伍”,再轻轻地用手推一下,仿佛在小心翼翼地完成一件艺术品。这所全国优秀民办学校德育之风可见一斑。
一位精神矍铄的老人一边巡视着餐厅,一边关切地问孩子们吃得怎么样。从他旁边走过的学生礼貌而又亲切地称呼:“董事长爷爷好!”
孩子们口中的“董事长爷爷”,就是这所学校的创办者郑喜贵。今年81岁的郑喜贵是山西省劳模、山西省水利功臣、全国模范水利局局长。多年来,他对自己、对子女、对学校都是一贯的高标准、严要求。他言传身教,循循善诱,通过自己对事业的热爱和坚持,在点滴之间影响着自己的孩子,以及学校里更多的孩子。
郑喜贵家庭曾先后获得“全国最美家庭”“三晋最美家庭”等荣誉称号。在前不久召开的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上,这个家庭再次获得第二届“全国文明家庭”荣誉称号。
12月1日,记者走近郑喜贵家庭,走进碧海学校,倾听这个家庭的家风故事,了解“全国优秀”荣誉背后的教育密码。
“要做单位离不了的人”
在碧海学校,郑喜贵曾经被不认识的人当成“看门的”。生活简朴、待人随和,却又对事业有着超乎常人的热情和执着,这是很多人对郑喜贵的评价。
郑喜贵说,自己的很多习惯源于从小接受的严格教育。不拿别人一针一线,吃亏是福,要学会吃苦,要对别人多行善,不要把钱看得太重……父母的这些朴素的教育理念影响着他,感化着他,成为他做人做事的准则。
从小,父亲便告诉他,在工作中要成为一个单位离不了的人。这句话成为郑喜贵在事业上永远不忘的初心。在闻喜县财政局、裴社公社和县水利局工作期间,他在自己的岗位上不断钻研业务,用扎实的工作作风和实际行动作出了多项卓有成效的贡献。
任闻喜县水利局局长期间,他以身作则、说一不二、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也让大家打心底佩服和尊重他。他带领团队研发出的多功能给水栓获得国家专利;闻喜县水利局先后被评为“全国水土保持先进单位”“全国农业科技推广先进单位”;农田水利建设“禹王杯”五连冠成为闻喜水利史上的里程碑。他本人先后被评为山西省劳动模范、山西省水利功臣及全国模范水利局局长。他的妻子董翠云在闻喜县工商局工作,也曾获省工商局“工商卫士”称号。
退休后,他们老两口本可以坐享清福、安度晚年,可郑喜贵是一个想事谋事干事、一辈子都在创业的人。面对东镇孩子“上学难”的现状,郑喜贵夫妇又二次创业,于2002年创办了碧海幼儿园和碧海小学,结合多年教育子女的经验,把独创的郑氏德育法运用到教育教学中,用心、用情扎根教育事业,破除重重困难,打造碧海品牌。学校先后荣获全国优秀民办幼儿园、全国优秀民办中小学学校、全国素质教育示范校等多项荣誉。
“比干了一辈子教育的人还要更懂教育”,多年前,一位省级领导如此评价郑喜贵。
每每有家长朋友对郑喜贵说:“是你们创办了碧海幼儿园和碧海小学,才让咱们东镇的孩子能享受和城里孩子一样的教育资源。”他总是笑着说:“人活着,就是要为社会做点实事,我们总想在有生之年为东镇的孩子们创造一个好的成长环境。”
“好家风是最宝贵的财富”
“做善事,多帮人,尊长辈,能吃苦!”这是郑喜贵家庭的家训。几十年来,他的子女们将这12个字铭记于心。
郑喜贵有5个孩子,一儿四女。从他们记事起,爸爸妈妈互相理解、尊重、关心、支持的家庭氛围就植入了他们的心灵,成为他们的榜样和标杆。在他们的成长历程中,爸爸妈妈要求他们在工作中要成为一个单位离不了的人,在家里要作尊老爱幼的表率,在社会要传承好的家风,彰显好的修养,做有责任、有担当的人。
“爸妈的一言一行不仅影响了我们姊妹几个,连带我爸兄弟几个以及他们的孩子、孙子,都受到我爸妈的耳濡目染。我们这个大家庭几十口人互帮互助、互敬互谅、团结和睦,这些好的习惯已经深入到了大家的骨子里。”郑喜贵的二女儿郑文贤说,好家风是父母留给他们最宝贵的财富。
多年前,郑喜贵的母亲患脑出血瘫痪在床,爱人董翠云一边上班,一边照顾婆婆,给婆婆端水端饭、洗头洗脚,伺候婆婆十年如一日。郑喜贵工作再忙,每天都要回来陪母亲聊天,给母亲端饭、洗头。夫妻二人对老人的孝心,几个孩子都看在眼里。
如今,几个孩子都长大了,他们以父母为榜样,在孝顺父母的同时,在各自爱人的家里都带动和影响着一个大家庭,并成为这个家里的核心。大女儿郑董贤1985年结婚时公公已经去世,留下一个体弱多病的婆婆。虽然她的婆家有姊妹8个,但她和丈夫总是默默地多付出一些。婆婆生病的9年,一直跟随她生活。一次,婆婆在医院住院20多天,她忙前忙后地照顾,同病房的人都以为她是老人的女儿。
“不要总嫌工资少,问问你自己值多少。”这是郑喜贵经常告诉子孙的一句话。朴素的教育之下,孩子们总是习惯了在工作岗位上不断地付出和奉献。
郑喜贵两口子的言传身教带来的是全家人优良的品格和纯真的道德情操,也换来了子女们在各自工作岗位上的突出成绩:大女儿多次获“山西省检察院先进个人”荣誉称号;二女儿获山西省妇联授予的“巾帼创业标兵”;三女儿连续3年被评为中国农业银行总行先进个人;儿子被评为省水利厅先进工作者,儿媳妇在单位连年获先进;一个外孙以689分的骄人成绩考入清华大学工业工程系,并在清华学生会担任学习部部长,还有一个外孙考入了英国拉芙堡大学……
“有志者事竟成”
郑喜贵和爱人下决心在乡镇办一所优质民办小学时,许多人不理解:为什么他放着金饭碗不端,偏要揽瓷器活?还有人怀疑从没有搞过教育的他能不能办好学校。
作为一所乡镇民办学校,碧海学校在发展上并没有天然的优势。但郑喜贵坚信:有志者事竟成。
郑喜贵从实际出发,着眼于高标准办学,提出“质量兴校,特色活学”的办学理念,通过推行体制创新、管理创新、教学创新、质量创新,实现全面发展。
在教学中,碧海学校实行开门办学,除了书本知识的落实,还充分利用身边的教育资源,寒来暑往、秋收冬藏、赈灾济困、人口普查、农业生产、工程建设、超市购物等这些发生在身边的事和物,都是学校宝贵的教育资源。社会大课堂的学习和实践,让学生能在课本上看,在生活中悟,做到“活学活用”。同时,该校坚持“德育为先”,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养成教育,为学生今后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打好基础,让学生既成才、又成人。学生在学校养成的好习惯又影响了他们的父母和家庭。
今年,郑喜贵的二女儿郑文贤退休后接替父亲担任了学校的董事长一职。尽管如此,郑喜贵每天还要在学校待8个小时,琢磨教学工作的思路和方法。学校的档案室里,关于碧海学校的各种资料总共480盒档案,被整整齐齐地陈列在5个柜子里。郑喜贵对这些档案了如指掌,他甚至能在30秒内找到任意一本需要的资料。
碧海幼儿园和小学共有学生1000余人,教职工100余人。其中,很多教师都是在这里连续工作15年以上的骨干教师。在管理方面,郑喜贵制定了严格的制度,实现“用制度管人”,充分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生活上,他对师生又总是处处关心:要求食堂为一位腿受伤的生活老师每天炖一碗排骨;向年轻的教师传授为人处世的道理;对不爱吃菜的孩子亲自引导他们从少量开始,一点点爱上吃菜;亲自参与制定学生的营养配餐食谱……
多年来,碧海学校从来不缺少生源,甚至提前一年就完成了第二年的招生工作。学校先后得到国家、省、市、县领导的一致肯定和赞扬。碧海学校的学风和郑喜贵家庭的家风被当地群众津津乐道,视为标杆。
“‘全国文明家庭’是一份荣誉,更是一份责任,更需要我们时时处处鞭策自己,在细节上当好榜样。”郑喜贵说。
家风如春雨,润物细无声,它无关家庭贫富,也无关家庭的文化程度,它源自长辈的德行修养和言传身教的熏陶。
这个由世界上最平凡的儿女、最简单的父母组成的大家庭,每个成员都有一颗平凡的爱心,尊老爱幼、互帮互助、与人为善、爱岗敬业,他们用自己最真诚的行动践行着“文明家庭”的初衷,用无私的奉献诠释着幸福家庭的未来。